您好,欢迎访问济南开云有限公司!
免费咨询热线
020-5005208周王朝名存实亡,诸侯争霸天下大乱,《诗经》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,于是孔子开始编订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,所以后来的人们常把“春秋”作为史书的代名词。但这部史书为什么叫《春秋》,而不叫《冬夏》呢?又为什么说孔子是编《春秋》,而不是说写《春秋》呢?
接着上一讲,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三字经》之“诗既亡,春秋作。寓褒贬,别善恶。”
为什么说孔子不是写《春秋》?为什么说《三字经》里边的“春秋作”,这个“作”不能理解为今天的写,只能理解今天的“编”呢?因为我们知道,《春秋》实际上是先秦时代再早的时代,孔子以前的时代,就已经有的一种书,是一种编年体的一个史书。
◎《春秋》儒家经典之一。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《春秋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,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,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。
为什么叫《春秋》不叫《冬夏》呢?我可以叫冬夏啊。这个是有道理的,诸位。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有它的道理,为什么?古人特别重视春、秋两季。为什么呢?春天播种,秋天收割。所以就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逝。就好像我们去买东西,没有人说买南北的,你可能要说我要买南北也行了,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啊?因为东西对应的是金木,南北对应的是水火。过去买东西拿个篮子,买个金属,买个木头,我可以拎回去,你能买一篮子水和火回去吗?所以叫东西不叫南北,这有五行学说在里面的。所以,古人的一些称谓都是有它背后非常特别的哲学思想,不是随便叫的。所以叫《春秋》不叫《冬夏》。
那么,孔子是怎么修订《春秋》的呢?根据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记述,孔子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标准,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下断语、作评价,希望以此来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,希望通过历史来确定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什么是善的,什么是恶的,什么是应该做的,什么是不应该做的。孔子已经没有办法,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笔,给后人留下一种标准。在这样的乱世里边,孔子最担心的是是非的标准都没了,善恶的标准都没有了,将来的后来的人连什么是善的、什么是恶的,都分不清楚了,孔子觉得这才是更大的事情。所以《三字经》讲“寓褒贬,别善恶”,每个字都有它的立足点,都不是随意讲的。
“别善恶”还好理解,因为我记一件事情,我把一件好事记下来,比如这个人拾金不昧,我们一般认为这个人总归是好的。这个人捡了十块钱自己给(贪)了,怎么都是坏的对吧?所以“别善恶”我们还好理解,可怎么去“寓褒贬”呢?怎么把褒贬能够蕴含在一部历史学的著作里呢?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?那就是春秋笔法。
《春秋》与在此之前的各诸侯国的史书,最大的不同之处,就是它有着“寓褒贬,别善恶”的重要作用,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春秋笔法体现出来的。那么,什么叫春秋笔法?它又是怎样“寓褒贬,别善恶”的呢?
孔子是用什么方法寄寓自己的褒贬善恶的呢?这就是笔削,笔就是对鲁《春秋》增加一个字,削就是减少一个字,在增减中寄寓褒贬。此种笔削之法古人称之为“春秋笔法”。“春秋笔法”所彰显的就是“春秋大义”,即孔子修《春秋》的核心精神。“春秋大义”主要有三个方面,一是正名,二是尊王攘[rǎng]夷,三是大一统。
正名就是定正名分,这是“春秋大义”的根本。名必有与之相对应的实,善人应该是名实相合的,开云 开云官方网站而在春秋这个大混乱的年代,很多人名实不符,在孔子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恶。比如臣子去做本该国君做的事,诸侯去做本该天子做的事。鲁国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礼乐,孔子说: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”所以孔子认为扭转乱世的第一步是要正名。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。春秋时以下犯上、臣弑君、子杀父屡见不鲜,而孔子在《春秋》中记载这些事时都遵循正名的原则,一丝不苟,天子去世就写“崩”,诸侯去世则写“薨”(hōnɡ),杀君杀父的一律用“弑”;诸侯会盟将周天子召去,写作“出狩”,“出狩”本义就是天子出门,哪有诸侯召见天子的理,用“出狩”是为周天子正名;杀掉乱臣贼子都写“诛”;吴国、楚国原本被封为子爵,他们却自称“王”,《春秋》仍给他们改回子爵之名,称吴子、楚子,Kaiyun 开云网站不称吴王、楚王……通过正名,孔子就褒赞了忠孝仁义,贬斥了乱臣贼子。所以孟子说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而乱臣贼子惧。”
尊王则是要尊周天子,肯定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。攘夷是要抵抗西北及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,保护华夏的统一完整。尊王攘夷的本质是要尊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华夏先进文化——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等历代圣王传续的仁义礼智文化,抵御各少数民族野蛮落后的文化对仁义礼智先进文化的干扰与破坏。尊王攘夷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抵御外辱、维护民族独立统一的重要理论基础。
大一统即全国政治、法令、思想、文化统一。《春秋》开篇书“元年春,王正月”意即鲁隐公元年的春季,正是周天子的正月,可见《春秋》是用周王朝统一颁订的历法。历法统一即是法度统一,统一的本质是社会整齐有序。孔子修《春秋》最重要的思想即拨乱反正,使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,大一统是孔子强调的核心。后来汉代的公羊学家正是发挥《春秋》中大一统的理想来为大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。
太史公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对“春秋大义”作了明晰的概括:“上明三王之道,下辨人事之纪,别嫌疑,明是非,定犹豫,善善恶恶,贤贤贱不肖,存亡国,继绝世,补敝起废。”其实孔子就是以褒贬历史事实来为天下建立法度,寄寓其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。
《尚书》是对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历代圣王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的总结,《春秋》则是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大经。将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读透了是可以做圣君贤相的。而《春秋》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,我们民族几千年始终统一而未如欧洲古国分裂成若干小国,《春秋》精神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。另外《春秋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,其史料价值也是珍贵的。《春秋》共记了36次日蚀,除误记错抄外,用现代科学方法推算,其中33次都是准确的。《春秋》中关于庄公七年“星陨如雨”的记录,是全世界第一次对天琴星座流星雨的记载。
所以说,春秋笔法就是用最简洁的、表面上很平淡的、不带个人好恶、不带个人感彩的文字,寥寥几笔,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结论。孔子在这方面用词极其讲究,比如“弑”。古人关于杀人有好几种说法,“弑”就是一种说法。如果孔子讲甲杀乙,那么这个杀呢,这里头估计孔子也不去分辨到底是甲对还是乙对,就是一个事实叫甲杀乙。但是如果叫甲弑乙,那甲一定是有罪的,甲一定是有错的,乙是对的。因为“弑”是指以下杀上、以小辈杀长辈、以坏人杀好人。这一个字褒贬就出来了,只要是“弑”,我就知道谁对谁错了。比如说用“讨”,比如说甲讨乙,那就说明甲是有道理的,因为“讨”是以有道伐无道,甲讨乙,一定是乙有问题,甲去讨伐他。这个就叫春秋笔法。
据说,孔子《春秋》的一个字的评语,既可以表彰伟人,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这句话也是孟子说的:“一字之褒,荣于华衮[gǔn]。一字之贬,严于斧钺(yue)。”《春秋》中只要有一个字赞扬你,你荣耀得不得了,就好比穿上国君赏赐的华贵的服饰。“一字之贬,严于斧钺”,如果他在《春秋》里边对你有一个字是贬斥的,对你有一个字的批判,这个罪过比用斧子砍脑袋还惨,比死还难受。因为你死是一时一刻的,你现在死了,接下来什么事也不知道了,但是你可别忘了,你的臭名就留下去了。你在人间活80岁,死了,你的臭名后面三千年还在传播呢。你死了不要紧,你还有子孙呢,子孙也抬不起头来的。所以叫“一字之贬,严于斧钺”。所以孔子说:“知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罪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”!此即“寓褒贬,别善恶”之意。
所以孟子讲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”。孔子把《春秋》编好了以后,乱臣贼子都害怕,老想去打听打听,孔子是怎么说我的,里边到底对我是褒还是贬,还是孔老夫子把我给忘了?忘了也不错。这就是孟子的话。
当然,真的要去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去考核的话,恐怕未必。真正的乱臣贼子,谁怕你《春秋》两个字啊!该干什么还是照样干?这只不过是儒家的一个理想,儒家传统的一种美好的梦想,希望文字具有天大的力量,希望灌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字,有至高无上的力量。可惜,历史证明这只是一种希望而已。
《春秋》还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,叫什么呢?叫《麟[lín]经》。这个大家知道的不多,麒麟的麟。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?这里边有一个令人哀叹的故事,也是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,用心良苦,寓意深刻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能从《春秋》之中感悟到,孔子对那个时代各种事物的鲜明态度。但《春秋》为什么又被称为《麟经》?这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?又为什么说,这个故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呢?
《春秋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。其实当时各国都有史书,墨子讲自己曾见过百国春秋,也就是见过各国的春秋。在秦国统一天下时,这些史书毁失了一些。藏在秦国宫殿中的各国史书后来又被项羽放火烧掉了,所以只传下孔子修订过的鲁《春秋》。鲁《春秋》皆是鲁国历代史官记下的鲁国大事。孔子周游列国归来,71岁时将鲁《春秋》重新整理修订,著成六经中的《春秋》,开云 开云官方网站上起鲁隐公元年,下至鲁哀公十四年,共记隐、桓、庄、闵、僖、文、宣、成、襄、昭、定、哀12公242年的大事。《春秋》记载以鲁国为主兼及春秋各国的大事,所有事情按年月日时的先后编写,是一本编年体史书。关于这部编年体史书何以取名“春秋”说法不一,大致有三种意见:第一种讲孔子从古制“赏以春夏,刑以秋冬”中各取一字,以示赏刑之中自有褒贬;第二种讲孔子著《春秋》,春作秋成,故名;第三种讲春秋即代表一年四季,史书无非记四季之事也。孔子修《春秋》为什么要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呢?
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,孔子正好七十岁,正好在修订《春秋》,因为编《春秋》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。这个时候有个猎人捕获了一只野兽,而这个猎人不认识。这种打猎的人,野兽认识多了,就这只野兽他不认识,就去请教孔子。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,儒者是什么都要懂的,孔子当然是懂的了,最起码在当时的老百姓的心目当中,孔子是知识非常渊博的。所以这个猎人就扛着这个怪兽,就去问孔子,说:“我打到个什么东西?”孔子一看,眼泪就流下来了,孔子就哭了,哀叹道:“这是麒麟啊。麒麟啊,麒麟啊!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啊?你怎么会到乱世来出现呢?”麒麟是中国传统当中的一种神兽,是非常吉祥的一种兽,它只会代表着祥和,代表着幸福,代表着太平。孔子认为这个时候天下大乱,是乱世啊,你麒麟没事在乱世的时候跑过来干什么啊?这不被人打死了吗?孔子就哭了。也正因为这只麒麟,孔子就停笔了,《春秋》就没有再编下去了,就停在这一个时间上,麒麟是仁兽,麒麟出现是天下太平吉祥的象征,可是麒麟刚出现就,周道复兴无望,孔子因此伤心停笔,《春秋》也就结尾于“西狩获麟”。《春秋》就编到这个时刻。两年以后,孔子去世。当然对于这事,注解《春秋》的书讲得各不相同。
《春秋》上起鲁隐公元年,那是公元前的722年,下迄鲁哀公十四年,就是麒麟出现的那一年,那是公元前的481年。公元前的479年,孔子去世。
我们知道这个年代的古书,都是写在或者刻在竹简上的,又有所谓“春秋笔法”的限制,所以文字非常的简略。简略到什么地步,诸位?整部《春秋》记载242年的历史,整个字数是一万八千多字,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不到80个字,平均每个月不到7个字,平均每个星期一个半字不到。《春秋》就简略到这样的地步,后人读起来怎么会轻松呢?读起来怎么会容易呢?怎么会不需要解释和注解呢?如何解释,Kaiyun 开云网站谁来解释,请大家听下一讲。
Copyright © 2023-2024 开云(Kaiyun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鲁ICP备20021816号